責任編輯:李士環
□ 孫敬鑫
5月31日,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,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,系統闡述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大意義、重要任務、基本目標和工作部署,并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明確要求。
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,高屋建瓴、內涵豐富、思想深邃,為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,努力塑造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,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,形成國際傳播“大合唱”,有效宣介中國主張、中國智慧、中國方案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旗,依托我國發展的生動實踐,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,全面闡述我國的發展觀、文明觀、安全觀、人權觀、生態觀、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!
2013年3月,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時指出:“這個世界,各國相互聯系、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,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,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,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!贝撕笤谥T多場合,他又多次對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加以強調和論述,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得以不斷豐富。
近年來的實踐也充分證明,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凝聚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。據《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9》顯示,六成以上的海外受訪者認可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理念對個人、國家、全球治理的積極意義。
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通中西、連貫古今,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真誠呼吁。中國不僅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,而且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步伐。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,中國提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嶄新倡議,堅持國際合作抗疫,有效宣介中國主張、中國智慧、中國方案。當前,全球疫情仍在持續,疫情對整個人類的沖擊還在發酵,我們的對外傳播工作更應堅定扛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旗,在抗疫實踐中不斷豐富和闡釋我國的發展觀、文明觀、安全觀、人權觀、生態觀、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。
習近平總書記要求:“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,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,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、中華文化感召力、中國形象親和力、中國話語說服力、國際輿論引導力!
2014年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、手段先進、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,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、公信力、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,形成立體多樣、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!2019年,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,提出了“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”的要求。同年,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《決定》提出,“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、先進技術為支撐、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”。此次集體學習,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提出“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”。
從現代傳播體系到全媒體傳播格局,再到全媒體傳播體系,直至此次的戰略傳播體系,既是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,也反映了我國國際傳播能力的不斷提升。
中國構建戰略傳播體系,是為了形成國際傳播的“大合唱”,是為了更好地對外開展合作、實現互鑒共贏。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做好國內的戰略傳播統籌協調,進一步優化對外的戰略傳播布局,切實以“一國一策”理念做好精準傳播。
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,昂揚不張揚、自信不自滿,綿綿用力、久久為功,深入推進“好感傳播”,以海外喜聞樂見的方式、形式和渠道,努力塑造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注重把握好基調,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,努力塑造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形象!
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形象塑造問題。2013年12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,“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,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、各民族多元一體、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,政治清明、經濟發展、文化繁榮、社會穩定、人民團結、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,堅持和平發展、促進共同發展、維護國際公平正義、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,對外更加開放、更加具有親和力、充滿希望、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!贝撕,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又明確提出“向世界展現真實、立體、全面的中國”的要求!吨袊鴩倚蜗笕蛘{查》歷年報告顯示,“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”和“當代世界大國”的中國形象已經得到多數國際民眾的認可,經濟進步、社會安定、愛好和平、對國際事務負責的東方大國形象已經逐步樹立。
這次提出“可信、可愛、可敬”,則是對中國形象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“可信”與信譽度密切相關。在中國歷史長河中,信用是立國之本。新時代的中國一言九鼎、言出必行!翱蓯邸迸c美譽度密切相關。80多年前,方志敏同志已經對“可愛的中國”作出了生動描述。今日之中國,他筆下的“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,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,歡歌將代替了悲嘆,笑臉將代替了哭臉,富裕將代替了貧窮……”都在逐步實現!翱删础迸c參與度密切相關。美國著名電視制片人喬!と窀袊@:“以我過去30年的經歷,中國令人印象深刻。我并不是說中國是完美的——沒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——但我想說的是,中國是一個偉大且值得我們尊敬的國家!
塑造“可信、可愛、可敬”的中國形象,要求我們注重把握好基調,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,昂揚不張揚,自信不自滿,綿綿用力、久久為功。在過往經驗的基礎上,可更多挖掘中國的“酷文化”“萌文化”“義文化”等,深入推進“好感傳播”。多談具體、少談抽象,多用真感情、少用空概念,以海外喜聞樂見的方式、形式和渠道,增強形象塑造的親和力和實效性。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,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,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!
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。歷經百年成長,中國共產黨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政黨舞臺中央,前所未有地為世界發展繁榮貢獻思想理念,前所未有地為世界和平穩定提供力量信心。
“大就要有大的樣子!痹凇皟蓚一百年”的歷史交匯點上,世界更多將目光投向中國,聚焦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為人民謀幸福、為民族謀復興、為世界謀大同的艱辛歷程,中共理念、中共故事、中共貢獻日益深入人心,中國共產黨的理解者、支持者、同行者越來越多。我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,世界上許多國家和眾多有識之士對中國發展成就真誠贊嘆。
同樣不能忽視的是,面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的疊加交織,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嚴峻,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,對外講述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,尤其是黨和人民血肉聯系的故事,樹立好百年大黨風華正茂的國際形象,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戰略性、緊迫性課題。
加強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闡釋,首先要宣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生動展現大黨大國領袖形象和非凡人格魅力,借此引導國際社會形成正確的“中共觀”“中國觀”,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,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、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。正如世界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·庫恩所言:“要了解中國,就必須理解中國共產黨。如果世界還不理解中國共產黨,那么中國共產黨的責任便是走向世界!
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,避免因“詞窮”而“理屈”;彌補“話語赤字”,實現從“闡釋中國”到“中國闡釋”的根本轉變,切實將中國發展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優勢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,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,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,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、新范疇、新表述,更加充分、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!
長期以來,我們不僅面臨西方的話語霸權,也長期受到西方敘事的困擾,因“詞窮”而變得“理屈”。在當前國際學界和媒體界,總體上還處于“闡釋中國”的階段,還沒有進入到“中國闡釋”階段,我們急需彌補“話語赤字”。因此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,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。
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,更加充分、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,事關中國道路自信和文化主權。徹底扭轉“西話主導、西強我弱”的態勢,需要我們把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優勢。同時,也要注意增強中國話語的親和力和公信力。我們不能自說自話,完全沉浸在自我封閉的話語體系中無法自拔;也不能照抄照搬,完全模仿西方早已得心應手的話語套路。要發揮比較優勢,結合東方特色,凸顯“發展中”的獨特視角,體現不同于西方話語體系的個性化和差異化。要通過創新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供給水平,同步做好中國話語的全球化表達、區域化表達、分眾化表達。
習近平總書記要求:“提升重大問題對外發聲能力!敝詮娬{“重大問題”上發聲,是因為重大問題的新聞性更強,影響面更大,正向的引導力和反向的破壞力都更強。
長期以來,我們都處于“對假新聞或被誣陷的被動回應狀態”,在事關自身發展的重大問題上經常被“貼標簽”,在事關全人類發展的全球性議題上經常被“帶節奏”。我們時!坝锌嗾f不出”“有理說不清”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新年賀詞中說:“世界那么大,問題那么多,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、看到中國方案,中國不能缺席!
一方面,我們要敢于發聲。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,必須增強主動性、發出最強音,決不能含糊其辭、退避三舍。在重大問題上不缺位,在關鍵時刻不失語,是搶占輿論制高點的基礎。
另一方面,我們也要善于發聲,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。善于發聲,關鍵要懂行、在行、內行。要遵循輿論規律,練好“內功”。要加強統籌協調,多元主體形成“合唱”。要學會巧發聲,理直氣和地做好輿論引導和斗爭,真正提高發聲效能。
習近平總書記提出:“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,以文載道、以文傳聲、以文化人,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、體現中國精神、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!
翻開世界歷史,一個大國發展興盛,必然要求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,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相得益彰!拔幕孕攀歉A、更廣泛、更深厚的自信,是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!闭驗槲幕莫毺貎r值和作用,習近平總書記把“興文化”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務,要求“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,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”。
近年來,海外普通民眾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越來越多,對中國文化的感知越來越深,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。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顯著進展,尤其是短視頻、直播、游戲、網絡文學等數字文化走出去強勁增長。借助文化活動、海外中國文化中心、孔子學院等平臺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紛紛走上國際舞臺,“文化年”“國家年”“交流年”等各類大型國際文化活動使對外文化交流形成強大合力。
同時,我們也應正視,中華文化從“走出去”到“走進去”還有很長一段距離,面臨的短板還有很多,如文化傳播不夠深入,文化精品相對較少,缺少國際影響力品牌等。
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,擘畫了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“路線圖”和“施工圖”。新時代的中華文化走出去,應該追求的是更基礎、更持久、更廣泛的效果,應該對人的心靈有所觸動、思想有所啟迪,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、增強人的精神力量,而不能僅停留在簡單的熱鬧場面、一般的形象展示、表層的文化符號上,應在內容的深耕細作上下大功夫。前不久舉辦的“走進三星堆 讀懂中華文明”主題活動,推出了“看中國·看三星堆”外國青年影像計劃、三星堆系列圖書國際出版項目、三星堆主題電影項目、數字三星堆國際展項目、“走讀三星堆”文化體驗產品設計與全球推廣項目等九大項目,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,是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出去的重要探索。
(作者系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傳播中心主任)
責任編輯:李士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