責任編輯:徐坤杰
山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李干杰
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十分關懷、寄予厚望,在山東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點,都為我們作出重要指示、指明前進方向,尤其是要求山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,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,為我們提供了總航標、總定位、總遵循。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錨定“走在前列、全面開創”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堅持新發展理念,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創新實施八大發展戰略,持續推進九大改革攻堅,培育壯大“十強”優勢產業,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,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。綜合實力全面提升,2020年,全省生產總值達到7.3萬億元,提前1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;進出口總額達到2.2萬億元;糧食總產連續7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。動能轉換全面加速,“四新”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.2%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5.1%,分別比2017年提高8.5個和10.1個百分點。上市公司達到358家,獨角獸企業13家。民生福祉全面改善,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,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51.6萬人,8654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退出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886元,比2010年翻了一番,城鄉收入比縮小到2.33:1。生態環境全面好轉,藍天白云、綠水青山成為常態,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,PM2.5濃度比2015年下降37%,優良天數比例提高14.2個百分點,劣Ⅴ類水體、設區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。發展基礎全面夯實,“四橫五縱”綜合交通大通道日益完善,高鐵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分別達到2110公里、7473公里,進入全國第一方陣,省內高鐵成環運行、縣縣通高速;開通5G基站6.2萬個。今年以來,穩中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和擴大,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.8%,比2019年同期增長12.5%,兩年平均增長6.1%,經濟運行加快邁入高質量發展軌道。
經過努力,山東發展呈現出由“量”到“質”、由“形”到“勢”的明顯轉變,為立足新發展階段,貫徹新發展理念,服務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,開啟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征程,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堅定走在前列,必須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。強化學思踐悟、學以致用,突出規劃引領、跟蹤落實,使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。堅決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,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,謀劃確立“一群兩心三圈”區域發展格局,推出390個省級重點項目,黃河下游綠色生態走廊建設扎實推進,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獲批建設,突破菏澤、魯西崛起邁出堅實步伐。堅決推動經濟發展“騰籠換鳥、鳳凰涅槃”,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,明確一年全面起勢、三年初見成效、五年取得突破、十年塑成優勢“四步走”總體部署,在順利完成前兩步基礎上,制定實施“五年取得突破”工作方案、落實“三個堅決”行動方案,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。堅決扛起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政治責任,率先出臺戰略規劃和五個振興工作方案,2019年以來整合涉農資金2527億元,率先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,探索出土地托管服務、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等新路子,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,被確定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省。堅決實施海洋強省戰略,海洋生產總值約占全國1/6,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40%,整合后的山東港口集團集裝箱航線達到311條、年貨物吞吐量突破14億噸,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達到91.5%。實踐證明,只有堅決做到“兩個維護”,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要求,山東發展才能穩住定盤星、找到金鑰匙。
堅定走在前列,必須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。我們謀篇布局、制定政策、推進落實,始終堅持人民至上,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,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脫貧攻堅緊盯“黃河灘”、聚焦“沂蒙山”、鎖定“老病殘”,認真落實精準扶貧方略,實行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,省扶貧工作重點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從2015年的3萬元提高到11萬元,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22.6%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。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基本完成,60萬灘區群眾今年將實現千百年來追尋的安居夢。保障改善民生注重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,財政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80%左右。滾動實施20項民生實事,著力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、教育、醫療、養老等問題,每年新增城鎮就業120萬人以上,義務教育條件明顯改善,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.9歲。去年9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提高22%以上、最高達94%,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20%以上,今年還要繼續加大力度。實踐證明,民心是最大的政治。開啟新征程,必須堅持一切為了人民、服務人民,一切依靠人民、仰仗人民,一切惠及人民、造福人民,全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堅定走在前列,必須奮力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。我們始終保持高質量發展戰略定力,堅持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并舉,高標準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,抓緊抓實重點項目,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。堅定不移推進“三個堅決”。堅決淘汰落后動能,對“兩高一資”項目做到產能、能源消費、煤炭消費、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等“五個減量”,新上項目減量替代,老項目減量運行!笆濉睍r期壓減粗鋼產能2110萬噸、生鐵970萬噸、焦化2800萬噸,關閉退出煤炭產能3767萬噸、電解鋁違規產能321萬噸。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,滾動實施“萬項技改”“萬企轉型”,實施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7萬多個,裕龍島煉化一體化、山東重工綠色智造產業城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。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,推進“現代優勢產業集群+人工智能”,“5G+工業互聯網”加快賦能實體經濟;謀劃建設中遠海海上風電基地、氫能產業示范基地,爭取未來發展主動權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。突出聚焦重點,全面實施省級大科學計劃、大科學工程規劃,省財政科技投入每年增長10%。突出需求牽引,堅持產業為中心、需求為導向,深化科教產融合,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、高等技術研究院、能源研究院相繼成立,首批5家省實驗室啟動建設。突出部門協同,完善創新政策體系,整合設立每年不低于120億元的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。突出結果導向,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,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.4萬家,是2017年的2.4倍;技術“領跑”領域快速增加,科技創新正成為發展主引擎。實踐證明,只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創新思路方法,狠抓工作落實,才能有效破解深層次結構性矛盾,蹚出一條符合山東實際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。
堅定走在前列,必須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。工作中,我們強調求真務實、對表對標,解放思想、勇闖新路,大力破除堵點難點痛點,努力向改革開放要動力、要活力。實施九大改革攻堅行動,形成110項制度創新成果;省屬企業混改戶數比例達68.9%,鐵路、機場、港口、重工、能源、高速公路等領域國有資本重組整合成效明顯;建立“要素跟著項目走”機制;省財政直管縣由20個調整擴大到41個;科教體制、公共衛生和中醫藥等改革取得重大突破。聚力提升對外開放水平,推出45條措施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;自貿試驗區112項試點任務已完成106項,上合示范區“四個中心”加快建設;出臺落實RCEP先期行動計劃,瞄準協定生效前后3—5年窗口期,制定20條政策措施;開發區“黨工委(管委會)+”管理新體制全面推開,壓減內設機構58.7%、人員56.2%。加快營商環境創新突破,依法依規推進放管結合,省級權力事項大幅壓減,流程再造不斷深化,圍繞企業和個人全生命周期,分批推出高頻事項極簡辦、集成辦、全域辦,“一窗受理·一次辦好”改革取得明顯成效。企業開辦時間由20天壓縮到1天,“愛山東”掌上辦事項超過1.8萬個;設立企業訴求“接訴即辦”省級平臺,辦結滿意率95%以上;2018年以來,累計為企業新增減稅降費4300多億元;市場主體1252.9萬,還在以每月20萬左右的速度增加。實踐證明,作為沿海經濟大省,只有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,持續做優政治生態、產業生態、社會生態、政務生態、自然生態,山東高質量發展才能不斷增強新動力、拓展新空間、塑造新優勢。
堅定走在前列,必須守牢安全發展底線。我們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,固根基、補短板、強弱項、守底線,不斷夯實安全發展基礎。堅決守牢疫情不反彈底線,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,實施“立足于有、關口前移、多重屏障”縱深防御策略,一手抓常態化疫情防控,一手抓疫苗接種,疫情防控形勢總體穩定。堅決守牢安全生產底線,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行動,實施最嚴格的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機制,落實警示教育、專項督導、量化問責等系列強化措施。完善舉報獎勵制度,最高獎勵50萬元;實施駐點監督,向9949個單位派出駐點督導人員10170人,切實杜絕有章不循、弄虛作假。堅決守牢生態環境底線,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,深入開展“四減四增”行動,集中打好八場標志性重大戰役,河長制、湖長制、林長制、灣長制全面推行,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實現全覆蓋。堅決守牢經濟安全運行底線,加強經濟運行調度調節,強化重點企業、行業、地區經濟安全風險預警;創新實施“金安工程”,構建金融風險監測防控全省“一張網”。實踐證明,底線守不住、守不好,再美好的愿望、再宏偉的目標都無法實現。走在前列、全面開創,必須堅持系統觀念,樹牢底線思維,增強憂患意識,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,自覺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。
責任編輯:徐坤杰